七年磨一剑 广州车陂南隧道有四大技术创新

2023年1月18日,我国首条全断面浇筑内河沉管隧道——广州市车陂南隧道主线通车,促进了天河员村和海珠琶洲的互联互通。八年前的同一天,我国首条变截面沉管隧道——广州市洲头咀隧道正式开通,为国内的变截面沉管隧道领域填补了空白。

作为广州市沉管隧道领域的最新代表作,车陂南隧道历时七年打造而成,实现了全断面预制、共享干坞、邻近地铁施工、全过程BIM应用共四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均为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管理中心,并由同一批实力强劲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单位联手打造。

车陂南隧道


(相关资料图)

七年磨一剑 推动四大创新技术应用

这两项工程的设计单位——广州水投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邹峻坦言,“车陂南隧道是我院于2016年5月中标的设计项目,从前期调研、设计攻关、施工配合,到建成通车,堪称‘七年磨一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车陂南隧道能创下国内沉管隧道领域的又一突破,实属不易。

作为连接广州市琶洲和金融城两大发展引擎的主要通道,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的交通地位尤为重要。隧道全长1563米,主线双向六车道,其中南岸岸上段长361米,江中沉管段长492米,北岸岸上段长710米。

车陂南隧道

广州市政总院设计团队推动了全断面预制、共享干坞、邻近地铁施工、全过程BIM应用共四项创新技术的应用。

首先是沉管段在内河率先采用全断面预制技术进行整体式管节浇筑,共分4节,每节123米,为目前中国内河整体式管节最长的沉管隧道。能够实现这一创举,得益于广州市政总院的前瞻性视角。早在2016年设计投标阶段,设计团队即创新性地提出了干坞内全断面浇筑沉管管节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建设团队联合推动了一批新工艺和材料的研究和运用。

其次是实现干坞共享、资源集约,用于沉管管段预制的独立干坞坞口采用活动式钢坞门。干坞为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服务完成后,于2022年2月移交给会展西过江沉管隧道作为沉管预制场地。

不仅如此,它还是国内首座紧邻近运营地铁线施工的沉管隧道,全线隧道与在运营的地铁4号线关系复杂,岸上段在地铁上方穿越,江中段近距离并行。

为了保证地铁运营与施工管理同时进行,广州市政总院设计团队通过三维分析,提出了基槽和基坑开挖的控制技术,并在施工过程结合监测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实现全过程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方案合理可靠。

此外,车陂南隧道工程还是广州市首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唯一一个隧道工程示范项目。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方案展示、碰撞检查、管线模拟、行车模拟、标志标线检查、工程量统计等一系列BIM应用,大大提高了该工程的精细化设计水平。

车陂南隧道洞口

强珠江两岸联通 打造更为快捷高效的交通圈

看到车陂南隧道通车,广州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刘力英兴奋不已。她曾深度参与了车陂南隧道和洲头咀隧道的建设,过去的点点滴滴瞬时涌上心头,“洲头咀隧道通车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那是我们历时十一年打造的作品,见证着它由图纸一步步成为现实。八年过去,车陂南隧道在同一天建成通车,它是我们团队在匠心设计上的传承,从技术细节方面而言,它更是洲头咀隧道基础上的进一步超越!”

2015年1月开通的全国首座变截面沉管隧道——洲头咀隧道,就已实现了多种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如城市中心区复杂环境条件下沉管隧道总体设计技术、变截面沉管隧道关键技术、高水位环境下沉管隧道围堰关键技术等,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在国内多条沉管隧道中应用。

与洲头咀隧道相比,由于工匠技艺的不断精进,车陂南隧道在装饰和洞口的设计上得以更加精细。基于洲头咀隧道在内的6座沉管隧道,以及3座盾构隧道、2座山岭隧道及10余座明挖隧道的积累和沉淀,刘力英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广州市创新工作室的荣誉。

目前,车陂南隧道已连通黄埔、天河、海珠交通动脉,将成为广州城市交通的新名片。

着眼未来,广州市政总院设计团队说,“我们无比期待珠江上正在施工的五条隧道,建成后,它们将进一步加强珠江两岸联通,打造更为快捷高效的交通圈、更为宜居宜游的生活圈,为广州市互联互通贡献更大的力量!”

洲头咀隧道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吴琦琪、单联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