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广州市气象局举办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
(相关资料图)
“广州哪个月份降雨量最多?”“广州气候上的冬天是不是很少见?”……针对大家关心的天气气候问题,专家深入浅出讲解,观众收获满满。围绕2023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广州市气象局18日举办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广邀市民公众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城市生活的影响,分享广州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作出的有益实践。
据介绍,在今天这场近3年来规模最大的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中,公众可以畅游城市气象科普展厅、大城市综合观测试验基地、气象大数据中心和预警预报发布大厅等核心业务场所,也能直面双偏振X波段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等高精尖科技重器,还能近距离观看蓝天观测仪、微波辐射计、智慧灯杆微型气象站等数十种新型城市气候观测设备。此外,开放日现场还安排了风云之战、气象知识问答等现场互动游戏,吸引大小朋友们寓学于乐,在活动中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在活动现场,来自广州市气候中心的王春林教授和“广州十佳科普使者”曾琳分别为市民朋友带来气象科普讲座。目前,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导致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复合极端天气引发灾害日益凸显。近年来广州极端气象灾害的多发性、突发性、极端性日益突出,致灾风险点多面广,“小概率高影响”事件更容易出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特别指出,作为亚洲城市代表,广州将面临更高的洪水、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强降水等相关风险。
今年广州天气持续温暖干燥,已超过30天无降水。气候专家解释说,总体来说今年冷空气活动属于正常,而暖气团相对强盛。从目前情况看,“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可能对持续干暖现象有影响,可是背后还是因为有多种因素在共同作用。
记者从广州市气象局了解到,气象部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气候治理理念,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识别和风险影响预估,守住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前哨”阵地。过去一年间,气象部门在增城农村建设2个农业气象站,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监测支持;在北部易灾点和重要区域建设15个区域自动站,解决城市防灾阈值“不均衡”问题;在白云山建设6个旅游气象站,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参考;建设15套智慧灯杆微型气象站,精确诊断“城市病”。接下来,气象部门还将推进港口码头气象观测站建设,为千年商港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精细服务。
同时,气象部门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一次开放日活动、一场“同堂听课”、一次科普小主播大赛,推动气象知识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建筑工地等,从“小切口”着力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水平,共同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筑牢超大城市本质安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