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播报:红外相机镜头下,广东省鸟惊现白云山

2022年下半年开始,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匠造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展白云山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监测项目,2022年11月,科研团队通过布置红外相机对白云山野生动物进行监测,获取了一批宝贵的野外动物资料。近期,白云山风景区向传媒公布了这批最新影像资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监测累计30个捕获日,共拍摄到150多张独立有效照片及一些视频。经专业人士鉴定,共涉及6目7科10种鸟兽,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国家三有动物鼬獾、赤麂、赤腹松鼠、黑领噪鹛、黑喉噪鹛等,以及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倭花鼠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紫啸鸫。

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我们能够利用红外线相机等设备远程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获取野生动物相关信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与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避免影响其原有生活,了解其原始的生活状态,进而能够更准确地制定保护措施,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

下面给大家介绍红外相机镜头下的几种可爱的小动物。

白鹇

白鹇,被誉为“林中仙子”,雉科鹇属大型鸡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东省省鸟。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

“林中仙子”林中漫步

白鹇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白鹇喜在白云山山林下层活动,主要以昆虫、浆果、种子、嫩叶、苔藓等为食,4月开始繁殖,一雄多雌。《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的图案。

黑领噪鹛和黑喉噪鹛

黑领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8-30厘米。上体棕褐色。后颈栗棕色,形成半领环状。性喜集群,常成群活动。

两只黑领噪鹛,前面那只找到食物了。

黑喉噪鹛,中型鸟类。额基、眼先、眼周以及颏和喉黑色,额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其余上下体羽毛多为橄榄灰沾绿至棕褐色。

还是这个老树桩,黑喉噪鹛也喜欢在这周边活动。

它们在白云山较为常见,多在林下茂密的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时而在枝叶间跳跃,时而在地上灌丛间窜来窜去,一般较少飞翔。性机警。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籽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秋冬季节,它们经常在白云山林间地表翻树叶觅食。

紫啸鸫

紫啸鸫,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状斑,嘴、脚为黑色。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白云山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声音洪亮短促犹如钢琴声。常在地面上或浅水间觅食,以昆虫和小蟹为食,兼吃浆果及其他植物。繁殖于4-6月,巢筑在水边岩隙间、树杈或山上庙宇的横梁上。

紫啸鸫通体暗紫,滴状斑点缀其间,独特迷人。

赤腹松鼠

白云山最为常见的松鼠科动物是赤腹松鼠,又称红腹松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赤腹松鼠个头大,尾巴蓬松,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是树栖动物。它食性较杂,既吃果实也吃禾草、农作物和昆虫、鸟卵、雏鸟及蜥蜴等动物。它坐着进食,以前足送食入口。终日均活动,一般早晨或黄昏前活动较为频繁,活动时有一定的路线。善于高攀和跳跃,寻食时经常从一树跳往另一树,远达5—6m,故有“飞鼠”或“镖鼠”之称。行走在白云山景区,每当听到树上“悉悉索索”的声音,循声望去常常能看到它们嬉戏追逐的身影。

赤腹松鼠蓬松的大尾巴几乎要赶上身体的大小了。

赤麂

赤麂就是大家常说的“黄猄”啦。它是麂类中体形最大一种,体长约1m,体重25~30千克,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能在繁茂的灌丛和纵横交错的树枝间自如穿行,取食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喜欢独居或雌雄同栖,胆小谨慎,多在夜间或清晨、黄昏觅食,受惊时能发出极为响亮的类似狗吠的叫声。活动范围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时,无论跑多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活动区域,是不是有点像傻狍子?在白云山赤麂较为常见,游客经常能与其偶遇。在本次监测中,赤麂的丰富度最高,每部红外相机均有拍到赤麂。

赤麂清晨单独外出觅食。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全杰 通讯员:汪张跃

关键词: